新闻中心/news
我的家乡在三泉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4-14 浏览量:1164
我的家乡在三泉
◆ 张贵文
我出生在晋北黄土高原雁门关外紫荆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三泉村。据史料记载张氏家族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始祖张甫从祖籍安徽省安庆府怀宁县入籍朔平府,朔州马邑乡三泉村,至今约640多年历史,传说因此地有喷泉三眼由此而得名三泉,原属神武乡,2000年撤乡并镇后整体并入南榆林乡,位于南榆林乡西南8公里,以种植和养殖业为主,主要粮食产业经济效益低下,猪羊养殖均以散户为主,技术落后、规模较小。
我在这里成长、读书,那时读书不像现在的小孩,学校上课、课后补课、节假日也补课,儿时的记忆在学校上课也没有现在孩子们的作业负担,语文数学两本书加作业本,没有作业负担,也没有补课的压力,有的只是快乐——打岗、顶拐、玩铁圈,有的只是帮助家人干农活——拔草、担水、放牲口……顶着落日的余晖一群小伙伴们在东西河湾追逐嬉水打闹,好不快乐。
儿时的记忆是快乐的,也是苦难的。有民颜“穷三泉饿徐村,粮食不够吃糖菜。烂房烂院石头多,祖祖辈辈走口外。”道出了人们无尽的辛酸,不少村民为了生活背井离乡走口外,其中就有我爷爷领着当时不满十周岁的两个叔叔离开故土到口外谋生。看来三泉村的穷在方圆附近也是出名的,这种阴影无形的根植于内心深处的痛一直陪伴着我,笼罩在每位家乡游子的脑海里。又有“三泉寺台三年吃个碌碡”,意指三泉寺台两村所打的粮食里砂石多,三年多时间所吃粮食里的砂石达一个碌碡,可想而知家乡三泉在世人的记忆里是一个怎样情况。但家乡三泉的井水也是方圆附近出名的好,它清澈透明、甘洌甜纯,它日夜喷涌、晶莹透亮,它旱年不涸、涝年不溢,它湛碧悦人、沁人心脾……家乡的井水品莹剔透,好象明珠散落,用再优美的词语来赞美家乡的井水都不为过。更为家乡人们引以自豪的是村西的两个河湾——东河湾、西河湾,泉水日夜不息地从缝中淅出,涓涓滴滴,汇成细小的清流,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泉水漫出来,流向村北水库,造福家乡人民。也正是河湾两旁的这些下湿地给每家每户分了2分自留地,在那个异常困难的年代里养育了家乡人民,也是我们儿时***为快乐的好去处。
我们家兄妹5人,小时候,在生产队属于那种人多劳力少,生活艰辛,日子艰难,那时******的愿望就是能走出小山村,去体验外面的生活。1990年的我如愿以偿,考学使我从一个偏僻而贫困的小山村走出,一步跨入六朝古都的国际化大都市南京,来到南京地质学校求学,南京高楼林立、霓虹闪烁,如置身仙境一般,以至于我难以忘怀的好多人生******次发生在这里,刻苦勤学、奋力赶赴,四年后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返乡。父母都不识字,他们无法理解我现在还考试的意义在哪,但对他们来说,学习总是件好事,通过学习考试可以挣到钱,可以过上好日子。
之后,我不断地参加各种考试——自考、职称考、执业资格考,不断地考啊考,2016年入选山西省注册会计师行业第二批领军人才,同年参加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成绩进入全国银榜,2017年入选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第三批资深会员,2018年入选山西省评标专家库、山西省省级预算绩效评价管理专家库,2019年入选山西省“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2020年参加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在上海******会计学院举办的******考生座谈交流活动……考试这条路引领我一步步地走到今天,也正因为如此,我对教育总是抱着一种神圣的特殊情怀,对学校、对老师总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当45岁时我在领军班学习生活就要结束时,这种感受愈发浓烈。
妻子建兰,我们都是农民的儿女,我们结婚时,没有婚纱、没有婚礼、没有新衣服,在东兴街铁路附近租了一件南房,冬天冷夏天热,家中******的电器是我从工作单位赊回的一台价值68元的电风匣。二十五年来,我们一起吃苦,我的一切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内容,我所有的事,都是她***重要的事。我们的生活条件曾经异常困难,她受了很多罪,吃了很多苦,还常常安慰我,给我鼓励,让我不要生气,她承担了几乎全部家务,她十分支持我学习、支持我工作,在我考试期间,除了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和父母外,还要做好我的后勤工作,我的每一个进步,带给她的兴奋与骄傲远胜于我自己,以至于现在她还经常讲起你说好的这次考过后咱们要买只烧鸡吃的承诺,时至今日也未兑现的调侃。这些年,我写过不少会计类文章,也获得过不少奖励,每每此时我总是无法忘却妻子,无法忘却对我个性的包容与忍受。
近年来,从家乡三泉村走出的学子很多,不乏各种******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2020年新修通的雁阳旅游公路从三泉穿村而过,一座大桥横跨河槽,名曰“三泉桥”,很是壮观,从市区回村也就半个小时车程。
近日,听说在新一轮撤乡并村过程中,三泉村将撤销行政村建制,不免内心深处升腾起一种莫名的失落感,也许是三泉村的经济确实上不去、也许是三泉村人口有所减少,随着******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和新一轮的乡村振兴,也许再过三十年消失的村庄会更多,也许没有太多的也许……“紫金山下我家乡,甘洌泉水滋心田。贫瘠写满儿女心,如今学子敢为先”。现在父母年岁渐高,均已进入“80后”,我的思乡情绪也愈加迫切,每每回到家乡与年长的父辈们交流、拉家常,都感到那种无法释怀的亲切,那种千百年来家乡父老乡亲的纯朴情怀萦绕耳畔。
(作者单位:朔州晨祥会计师事务所)